全球规模最大清洁能源供应体系、世界第一水电装机大国、世界第一风电装机大国、世界第一太阳能发电装机大国……这一项项“世界第一”,如同镶嵌在时代画卷上的一串明珠,记录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巨大跨越。而托起辉煌成就的,是创新汇聚的星辰大海,科技重塑的无限可能。
“十四五”以来,在能源革命的壮阔征程中,中国能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为笔,实现了一系列从“0到1”的突破和从“1到N”的跨越,在我国能源电力发展的“千里江山图”上挥洒出浓墨重彩的美丽画卷,让能源之光照亮中国、温暖世界。
技术成果璀璨绽放,闪耀智慧光芒
在湖北应城,全球首座300兆瓦级压气储能电站“能储一号”巍然矗立,犹如一座“电力银行”,在电力富余时,将电力转化为高压空气储存在地下盐穴之中,在用电高峰时,用高压空气驱动发电机发电,成为电网应对“尖峰时刻”的定海神针。
“项目的成功不仅展示了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可行性,也为未来在更大范围进行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工程院院士杨春和说,压缩空气储能将成为大规模可再生能源调节和储存的重要技术之一。

“能储一号”全球首座300兆瓦级压气储能电站
而在甘肃酒泉,全球首座300兆瓦人工硐室压气储能电站也已蓄势待发。与湖北应城项目遥相呼应,如同双子星,见证着中国能建科技创新的重大成果。
回望这五年,中国能建创新之花处处绽放,结出累累硕果:创新研发BEST小机、汽电双驱等核心技术,推动我国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高压大容量柔性直流输电关键技术实现新突破,让电力输送更加灵活高效;绿色氢氨醇一体化方案从蓝图变为现实,勾勒出净零排放的未来模样;主编发布首部光热IEC国际标准,以中国技术定义世界规范;全球首个百吨级烟气碳捕集装置成功研制,为降碳开辟全新路径;首创百万千瓦水轮机组数字化、精益化安装技术,更助力我国稳居世界“水电珠峰”……
从“沙戈荒”大基地到跨区特高压通道,从传统能源到新能源,从高端装备到先进标准,中国能建的创新足迹遍布能源体系的每个环节。一项项技术突破,彰显出中国智慧、世界标准。

白鹤滩—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中国能建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倪真介绍,“十四五”期间,公司获得省部行业级科技奖860余项,编制国家行业标准300余项,累计授权专利11000余项,有力支撑新兴产业发展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在示范引领方面,新型储能原创技术策源地成功纳入国务院国资委第二批布局,以交能融合为核心任务成为交通强国试点单位,7家企业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7家企业入选工信部“专精特新”企业,3个平台入选中央企业中试验证平台,4个项目入选国家能源局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5个项目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22项装备入选国家能源局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力军地位持续彰显,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
近几年,中国能建凭借系统掌握的以新能源为主体新型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技术,推动库布齐等12个“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建设,纳规22条跨省跨区特高压通道。
2024年,安徽绩溪高空风能项目成功并网发电。这个中国能建首创的伞梯式千米高空风能发电技术,开创了清洁能源利用新疆域。公司获批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型伞梯式陆基高空风力发电关键技术及装备”项目。
“本项目是2023年度可再生能源技术专项风能分项唯一的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在签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任务书时候,科技部专家组表示。
创新生态枝繁叶茂,厚植科创沃土
创新的种子,唯有落在肥沃的土壤中,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中国能建深谙此理,精心构筑了一片生机勃勃的创新“雨林生态”。
成立由33位院士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升级以4个院士工作站、8个国家级研发机构和73个省级研究机构、144家高新技术企业、18个国内研发平台为核心的科创体系……一系列高能级平台,不仅是技术研发的堡垒,更是思想碰撞的源泉。
2021至2024年,公司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可再生能源发电、深远海风电、新型储能、绿电制氢、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重点领域,加强攻关,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6%,2024年研发投入145.6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3.35%。真金白银的投入,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见证着企业的战略决心。公司建立了以总部资金为引导、所属企业资金为主体、外部资金为补充的研发投入机制,设立科研开发专项资金,实施研发投入视同净利润加回政策,全力推动公司上下加大研发投入。

广东阳江青洲一、二海上风电场项目
一套“能给尽给、应给尽给”的激励政策,更让科研人员吃下了“定心丸”。五年来,持续完善涵盖工资总额单列、股权和分红激励、成果转化收益分享等的激励体系,仅面向科技团队的工资总额单列就超2.5亿元,岗位分红覆盖近万人次,金额超3亿元。其中,仅世界首台(套)300兆瓦级压气储能科创团队里程碑奖励就达1100万元。“决不让做出成绩的科技人员只当‘幕后英雄’。”倪真表示。
人才是创新的根本。中国能建积极落实国资委“百—万—百万”科技人才培养工程,依托重大项目和工程,集聚并锻造了一支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五年间,新增国家级人才近40人,包括2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2位国资委顶尖科技人才及18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一支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科技人才队伍成为企业创新的中流砥柱。这些科技精英在重大工程一线、在实验室里、在设计图纸前,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着创新之花,催生出产业之果。
协同创新经纬纵横,凝聚各界合力
独行快,众行远。中国能建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构建起多维度、宽领域的协同创新网络,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中央企业是国家创新链条的关键枢纽,是科技强国建设的骨干中坚。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组织中央企业牵头组建一系列创新联合体。其中,中国能建参建了新型储能、先进电力装备、CCUS、BIM软件、深部地下空间、可控核聚变等6个央企创新联合体,牵头承担7项重点攻关任务,为高质量发展装上了强劲的“新引擎”。

泰州电厂CCUS示范工程
中国能建牢牢把握“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深化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是必由之路”这一内在逻辑,始终高度重视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机构的深度合作,目前已与约300多家科研机构建立了常态化合作机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制的“基于耦合负压电路的535kV混合式直流断路器”攻克了世界性技术难题,是世界电压等级最高、开断容量最大的直流断路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中国能建牵头联合63家头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从“国家、行业、产业、技术、市场”五端共同发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通发展。

乌兹别克斯坦1GW光伏项目
与此同时,中国能建的国际科技合作“朋友圈”也越来越大。从欧洲到东盟,从中亚到非洲,成立了中欧科技创新中心、东盟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中亚清洁能源研究院、中东清洁能源研究院、非洲清洁能源研究院等机构。五家海外研发机构如开路先锋,在全球创新网络中落子布局。2024年,与乌兹别克斯坦能源工程公司合资成立的丝路能源规划咨询公司,成为我国首个海外能源规划研究机构。
2023年,中国能建电规总院高质量完成的《乌兹别克斯坦2030年电力系统发展规划》被乌政府定位为国家级电力发展战略。在今年8月,来华出席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埃及总理穆斯塔法·马德布利表示,中国能建以专业实力和高效履约赢得了埃及各方的高度信任,是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期待中国能建更好支持埃及电网规划。
一次次肯定、一份份信赖,无不彰显着中国能建参与全球能源技术合作的智慧与担当。
五载耕耘,硕果盈枝。如今的中国能建,正以更加自信、更加从容的步伐,在世界能源转型发展的广阔舞台上,与各国合作伙伴携手并肩、阔步向前,共同奏响合作共赢的华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