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中国能建中电工程广西院总承包建设的内蒙古阿拉善高新区百万千瓦光伏项目现场,三片特殊的试验场地成为沙漠腹地的亮眼存在——沙丘稳固不动,植被绿意盎然,在秋日里焕发勃勃生机,与周边裸露沙地形成鲜明对比。
这片由广西院历时近一年建设的生态治沙与植被营建试验场,标志着其自主研发的“生态水凝固沙新材料技术”成功经受住沙漠腹地严酷环境的考验,为“光伏+治沙”生态修复新模式提供扎实技术支撑与成功范本。
技术引领 沙海寻路
“针对阿拉善沙漠大风、干旱的极端环境,我们把适用于南方困难立地条件的高分子生态修复材料作为原型,通过调整材料成分、配比等进行升级迭代,并设计改进了专用的施工设备,实现了材料的持久性、施工的先进性和无环境风险等核心性能的提升,成功破解了‘沙难固、固不久’的治沙问题,并在过程中申请了两项发明专利成果”,广西院生态环境公司负责人郭明凡介绍。
“生态水凝固沙新材料技术”,是广西院依托《沙山光伏建设及生态治沙关键技术应用与研究》科技项目,在阿拉善沙海之上,围绕新材料的研发、改进与应用开展一系列严谨系统试验后取得的科技成果。
广西院研究团队三次奔赴阿拉善试验现场,完成原型材料短期固沙测试,成果符合预期。在此基础上,团队运用改进后的半自动施工设备,在迎风沙丘场地及业主营地前建设1号、2号固沙试验场,正式启动中长期固沙试验,目标直指验证固沙材料面对冬季大风干旱天气的持续性固沙效果。
2025年4月,从试验场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试验场固沙效果显著,经过冬季、春季持续大风考验,试验场地材料层仍保持较高的整体度,基本避免了风力侵蚀,充分验证了该材料在固沙应用中的有效性和中长期固沙能力。
绿进沙退 生态重塑
“治沙不能只停留在‘不流沙’,得让生态活起来。我们当时就想,新材料会不会影响植物生长?能不能帮植物保水?这些都得靠试验说话。”项目团队成员解释。
在固沙效果得到充分验证后,研究团队开启更为关键的第二阶段试验,核心目标是检验“生态水凝固沙新材料”与植被的相容性,实现沙生植被的节水营建,保障植被的较高成活率与生长效果,探索“固沙”与“增绿”的协同共生。
广西院研究团队对业主营地前的1号生态治沙试验场进行重建,同时在项目地最高点参观平台(观景台)西北侧新建3号生态治沙试验场,并在两处试验场地同步种植多年生的灌木植物沙拐枣及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小麦。
2025年4月至10月,研究团队先后四次深入试验场地,对固沙效果及植被营建情况持续记录。6月至8月间,草本植物普遍发芽,发芽率超90%,这一现象不仅证明生态水凝固沙新材料不会阻碍植被生长,其良好的减蒸发、保水特性更对植被生长起到明显促进作用;10月金秋,各试验场地内多年生的沙拐枣成活率超95%,植株高度普遍超过1米。
更令人欣喜的是,场地内还发现自然迁移生发的柠条、沙蓬等非人工种植植被,标志着试验场地生态正从人工修复状态向自然生态系统自发演替趋势转变。
沙披绿装 筑牢屏障
阿拉善生态治沙试验的成功,不仅是一项新材料技术的胜利,更是现代科技力量精准赋能生态治理的生动诠释。事实证明,即便在极端恶劣的沙漠腹地,凭借科技创新这把“钥匙”,同样能打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门。这片被顽强绿色点亮的试验场,宛如镶嵌在金色沙海中的绿宝石,既固住了流动的沙丘,更彰显了广西院人用科技为笔,在沙海上书写绿色发展的不懈坚持。
位于参观平台(观景台)西北侧的3号生态治沙试验场,因出色的固沙与植被恢复效果,成为生动的展示窗口,先后迎来项目业主、内蒙古自治区领导及中央环保督察组领导的视察与指导,“生态水凝固沙新材料技术”获得各方高度评价,展现出较大的应用推广潜力。
展望未来,这片被点亮的绿色将不断蔓延,汇聚成更大的生态屏障,为内蒙古乃至中国北方沙丘的绿色发展筑牢根基,为荒漠化治理贡献坚实的“能建智慧”与“能建方案”,让科技持续为生态护航,助力绿色发展之路行稳致远。